如果你還記得當年團購網站的野蠻廝殺,那就一定能體會現在打車軟件這場生死爭奪戰。作為2013年最熱門的互聯網應用,打車軟件從當初良莠不齊的40多家,到如今“滴滴”和“快的”兩寡頭抱土豪大腿的砸錢競爭,大局未定,鏖戰正酣。
2014年1月2號,嘀嘀對外正式宣布獲得1億美金融資,并召開媒體見面會將消息傳至業內及其競爭對手。而隨后,快的CEO呂傳偉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放言:“我們只用了A輪的錢就做到行業老大,B輪也已經搞定了,但我們不愿意炒作這件事情,只想花精力提高我們的產品和服務。”火藥味濃得一觸即發。
經過2013白熱化的競爭賽跑,在打車軟件燒錢這條路上,除了滴滴與快的外,其他的競爭選手們已遠遠掉隊,兩家獨大的市場格局也趨于穩定。目前長沙的相關數據顯示,乘客通過打車軟件叫車并成功上車的占70%至80%,但在早晚交通高峰時段叫車并成功的卻不到20%。打車軟件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高峰時段打車難的問題。
據統計,“嘀嘀打車”從2014年1月10日至2月9日,平均日微信支付訂單為70萬單,總微信支付訂單約為2100萬,日訂單峰值超過200萬,補貼高達4億元。而其競爭對手“快的打車”截至2月10日,其日均訂單量達128萬,單日最高訂單量突破162萬,其中使用支付寶錢包(移動支付應用)付車費的日訂單數最高突破60萬。打車軟件“角力”可見一斑。
正如長沙本土打車軟件“招車貓”創始人左一所言,他們已深刻認識到打車軟件的真正意義,目標是從三四年前“解決打車難”、“緩解打車難”,逐步調整為現在的“改變打車習慣”。
隨后,嘀嘀打車宣布,于昨天零點啟動第四輪微信支付營銷活動,其中北京、上海、廣州、深圳依然保持12-20元立減不變,但每天補助單數縮減為2單。而就南京,頁面已經變成微信付車費,隨機減免8至20元。但是不少市民反映,因為抽中高補貼的幾率非常小,所以事實上,南京的補貼已經降為8元。
同時,打車軟件也存在不少隱患,比如司機的家事安全問題,老人等不會用智能手機的弱勢群體打不到車的問題。據悉,前幾天,上海已經叫停上班先高峰期使用打車軟件,而兩家也終于坐下來握手言和,出臺50歲以上老人免費打車的福利。 “打車神器”還能發燒多久?事件還會有怎樣的發展?又會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又造成怎樣的改變?讓我們拭目以待。